脑性瘫痪患儿流口水(多涎)是一常见的疑难病症,流行病学调查10%-37.4%的脑性瘫痪患儿存在临床多涎症状。流涎的先期表现,仅为一口腔的功能性损害症候,但后续很可能导致不断地更换衣服及口水兜,及体液丢失、吸入性肺炎、营养失调、下唇与下颌区炎症、憔悴、肮脏、缺乏性接触性躯体爱(亲物、拥抱)、消弱语言沟通能力、性格孤僻等病症。
早在20世纪中叶Wilkie提出,脑损伤患儿流口水起因与肌痉挛性口咽部吞咽功能失调。Ekedah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脑性瘫痪患儿存在着明显的病理性舌体运动、咽部括药肌运动失调、口周痉挛,尤其是挺舌活动(异常的舌体前挺或舌伸展活动)导致的错位咬合,特别是开合,更加重了唾液清除功能障碍。Reilly研究发现,脑性瘫痪患儿存在吮吸、舌咽功能异常。
上述因素的共同结果,致使唾液自口腔前区向口腔后区机械性吞咽清除机制障碍。Jaquinet对脑性瘫痪慢性流涎的研究,指出闹控制能力失调是产生上述口腔运动功能异常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上位中枢的传入环节--口腔黏膜感觉功能及中枢性唾液感觉评估体系亦存在着异常,它们也是唾液分泌异常的根源。近年来,不少电生理研究确认,作为唾液分泌中枢所在部位--延髓,在脑性瘫痪多涎患者明显可见电输出活动存在不同步现象。
而今普遍认同,脑性瘫痪流口水发病的核心问题在于上位中枢病损,具体反映在:
(1)脑性瘫痪脑部病损,致使口咽部肌肉中枢运动控制能力缺陷,导致舌、咽部肌肉运动功能异常,产生了诸如异常舌体运动和舌咽、吮吸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从而损害了口腔唾液机械清除机能;
(2)由于中枢性的感觉功能缺陷,继发口腔黏膜唾液感知功能不足,从而唾液感知信息中枢反馈调节功能障碍;
(3)复杂的脑性瘫痪脑部病损,亦可累及分泌中枢,致使唾液分泌中枢生理功能缺陷,从而导致唾液分泌中枢调控机能障碍,继发唾液分泌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