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一切,但知识的获得并不容易,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低下等,具体又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
(1)相对学业不良。即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为相对学业不良,按照这种方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可以区分出比例大致相同的学业不良学生。这种界定的缺陷在于,学业不良的划分,随着班级情境变化而变化,一个学生在重点中学是“学业不良”,而到了普通中学就可能不属于“学业不良”。这种人为划分很不合理,总要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绝对学业不良,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为绝对学业不良。这里的目标,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达到的水平。这种界定虽比相对学业不良合理些,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基本标准(目标)如何定。若目标定得过高,将会出现许多学业不良儿童;若目标定得过低,则又会减少许多“学业不良”儿童。因此,目标水准的确定,成了左右“学业不良”儿童发生率的唯一因素。另外,立足于绝对学业不良观,并没有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因素及条件作允分的考虑。在这种观点的背后潜藏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即把一切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条件一律视为同等的
(3)成绩不足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成绩不足。例如,某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该年龄中属较高水平,而实际学习成绩呈中下水平,可认为是成绩个足,这种界定着眼于每个儿童因有的潜在能力,从每个儿童个人自身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比较符合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精神。
虽然,学习障碍和学业不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学习障碍概念可以包含于学业不良概念之中为了提高对学习困难学生诊断的针对性和辅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把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为,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异质性给学习困难学生鉴别、诊断和干预带来很大的模糊性。而对偌大的学习困难学生异质群体进行准确诊断和教育干预,就必须将异质群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亚群体,这便是分类的问题,这就是如同医生,需先根据病人的症状按疾病分类学进行症状分类,然后对症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