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康复护理作为全社会保健事业,得到社会的公认,以及政府各阶层的关注与支持。当前,随着康复技术提高,康复设备的更新,康复护理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的目的成为可能。
一、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二、脑性瘫痪的患病率
国外报道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5-5‰,我国 1997-1998 年全国6省调查的结果: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92‰ ,其中男性为1.95‰ ,女性为1.22‰ ,男:女比约在1.13:1至1.57:1之间。
三、脑性瘫痪的分型
临床分型,根据我国脑瘫学术会议把脑瘫分为五型:
1. 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依据痉挛性瘫痪受累部位不同又分为单肢瘫、双侧瘫、三肢瘫、偏瘫和四肢瘫。
2. 不随意运动型( dyskinetic ),也称为手足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
3. 共济失调型( ataxia ),以小脑受损为主。
4. 肌张力低下型( hypotonic )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
5. 混合型( mixed types ):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四、脑性瘫痪的病因
主要原因是脑损伤,引起脑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目前将病因分为三类:
(一)出生前因素
1. 孕母因素,如孕期感染、孕母长期服用药物、嗜烟酒、中毒、患病。
2. 低龄或高龄初产、妊娠中毒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
3. 脐带脱垂、脐带绕颈;羊水过多、过少、混浊等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致脑损伤或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而致脑性瘫痪。
(二)出生时因素
1. 早产、过期产、多胎、臀位产。
2. 产钳分娩、因滞产等原因进行剖宫产,胎头吸引分娩,分娩时对胎儿颈部做牵引,使局部创伤。
3. 母源性惊厥,产程异常,早破水等。
(三) 出生后因素
1. 新生儿窒息、低血糖、低血钙。
2. 重症黄疸或核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
3. 各种感染(脑膜炎、脑炎、脊髓炎)、惊厥、严重贫血。
4. 中枢神经系统外伤等。
五、临床表现
最基本的临床表现 是运动障碍。其特征是: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和多种神经反射异常。
(一)脑性瘫痪的症状
脑性瘫痪的症状,依据不同类型的脑性瘫痪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1. 痉挛型:可区分为双瘫、四肢瘫和偏瘫。
( 1 )有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分开两腿或抬起小腿困难,有足的抖动。
( 2 )剪刀步态、尖足: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即尖足。步行时出现一只脚踏另一只脚现象,即剪刀步态。
2. 不随意运动型又称为手足徐动型
( 1 )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突出表现是竖颈发育明显延迟,常呈现角弓反张状态而难以抱扶。
( 2 )肌张力的变动性:安静、睡眠时肌张力正常,紧张、哭闹、兴奋及主动运动时增强。随年龄的增长,随意运动逐渐明显。
( 3 )不随意运动:即不由自主的运动,出现于颜面、手、手指、足等末梢部位。
( 4 )构音与发声困难:表现为舌、喉及咽等部位障碍,发生构音与发声困难。出现不同程度的喉鸣,摄食障碍,流涎。用力时张口表现是本型的特征性症状。
( 5 )难以保持一定的姿势:由于肌张力的变动性,患儿很难保持一定的姿势。
3. 共济失调型
( 1 )肌张力低下,被动性增强,躯干可见粗大的摇摆动作。平衡障碍,立位、步行的发育延迟,立位时以两下肢外展、基底面加宽来保持稳定;行走时步态蹒跚不稳,左右摇摆。
( 2 )表现有不连贯,断续性语言。
( 3 )坐位:坐位时出现骨盆后倾、圆背,脊柱不能伸展。坐位支点不在坐骨结节,而在骶髂关节,身体不能竖直。由于髋关节的内收、内旋,患儿常取臀部坐于屈曲的两腿之间的坐位。
( 4 )上肢前臂旋前(手心向下),旋后困难,拇指内收。由于肩胛带的外展与内旋,上肢呈现后伸的状态。婴儿期偏瘫 , 可表现一侧上、下肢活动不如另一侧灵活。
4. 肌张力低下型
此型较少见,约为脑瘫患儿的 1% ,特点为肌张力低下,有低紧张的各种体征,如蛙状肢位、上肢对折状态、外翻扁平足等;深部腱反射正常或亢进。
5 .混合型
上述 5 型中任何 2 种或 2 种以上类型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称之为混合型。多见的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
(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
1. 凡是有高危因素的小儿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 研究证明,致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有如下几种:新生儿窒息、异常黄疸;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未熟儿;多胎妊娠;新生儿惊厥、新生儿期呼吸困难;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等。
3. 对具有上述因素的婴儿,一旦发现早期脑瘫表现,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 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发育是一种异常发育过程,如果能从早期开始治疗,通过抑制这些异常活动可以遏制异常发育过程,减轻脑性瘫痪的症状或延缓症状的发展,在可能的范围内促进正常功能的发育,这对脑瘫病儿至关重要。
5. 婴儿时期是人类脑的可塑性最旺盛时期,在此时期通过治疗可以充分发挥脑的代偿功能和潜能,对小儿发育成长有利。
6. 小儿运动发育延迟是诊断脑性瘫痪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目前许多学者主张 , 从发现运动发育落后即开始训练,而不是一定要确诊为脑性瘫痪才开始治疗。如果不能早期及时得到治疗,会使小儿沿着异常发育的途径发育,难以沿着正常的发育过程发展,使异常的运动和姿势持续而难以矫正, 5-6 岁后会发生肢体的畸形、关节挛缩等,此时再想矫正已为时过晚。
六、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
治疗脑性瘫痪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物理治疗
包括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
2. 作业治疗
3. 言语治疗
4. 感觉统合治疗
5. 多感官刺激治疗
6. 矫形器和辅助器具
7. 传统康复医学治疗
包括中医中药、针灸治疗(包括头针、体针、耳针、足针等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推拿疗法(应用推拿疗法治疗脑瘫,可起到改善肌张力、协调运动的作用)、药浴疗法。
8. 特殊教育和游戏治疗
9. 心理治疗
10. 药物治疗
11. 手术治疗
|